上海市公共资源拍卖中心成立三周年座谈会12月25日召开,市商务委、发改委、国资委、高院、海关等12个政府公共资源拍卖监管部门参加座谈。
上海公拍平台成立以后,公共资源拍卖处置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三年来,共举行拍卖活动2685场,拍卖场次年均增长34%;各类公共资源拍卖共成交228亿元,拍卖成交额年均增长62%,其中2014年成交107亿元,在全国同类平台中率先迈入“百亿平台”行列。
公拍平台通过统一制度规则、推进网络技术、完善监管体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政务公开、阳光交易的新路径,公共资源拍卖“上海模式”硕果绽放。
“先行先试”到“示范引领”,独具特色的专业平台业已形成
2011年,上海拍卖行业根据政府精神,先行先试地提出了改革服务方式、打造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拍卖平台的构想,并付诸实践。
目前,本市法院司法委托拍卖;政府公物拍卖;海关、工商、公安、质监罚没物资拍卖;国有资产拍卖;公务车拍卖;以及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项目都已集中到公拍平台进行。平台通过“拍卖场所、网络平台、公告媒体、资金管理、日常监管”五个统一的制度安排,厘清了委托机构、操作机构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权限,从机制上设置“隔离墙”,使得拍卖活动从分散型走向集约型,并且依托网络与现场同步拍卖、网络监管等信息技术,保证了拍卖交易信息公开、机会公平、结果公正。
平台运行三年来,全国政协、国家商务部、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海关总署、国务院机管局、国家工商总局等先后来沪调研,全国30多个省市代表前来考察学习。平台还获评商务部、上海市政府“部市合作项目”、“上海市电子商务行业示范平台”、“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载体”。各界一致肯定公拍平台对政务公开、对行业和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
“制度建设”加“信息技术”,公共资源拍卖全程晒在阳光下
公拍平台的成立开启了本市公共资源拍卖服务模式的“破冰之旅”,平台紧紧围绕“三公诚信”,不断深化建设,把制度规程的约束力、信息技术的推动力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持续发展、可复制之路。
本市政府主管部门、公共资源委托机构、监管机构等12个部门成立了上海市公共资源拍卖监管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对公共资源拍卖统一监管。2012年8月,监委会出台了《上海市公共资源拍卖管理办法》,在制度上保证了公共资源拍卖有章可循、规范有序,为实现资源高效、廉洁处置构筑了保险屏障。
作为公拍平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的重要支撑,公拍网已经成为国内最先进的网络拍卖专业平台,公共资源拍卖全部采用网络与现场同步拍卖方式,做到了“信息集聚、竞价充分、全程公开、实时监管”。从技术层面建立“防火墙”,竞买人既可以选择在现场举牌竞拍,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拍卖,有效地破解了恶意串通、干扰出价等问题,使得拍卖质量大幅提升,拍卖全程晒在阳光下,接受政府监管、社会监督。
“线上服务”加“线下服务”,催生公共资源拍卖最佳服务模式
公拍平台创新性地开拓了“线上、线下”协同服务的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服务能级。针对每一个公共资源拍卖项目,在线下都有一支专业的团队提供服务,涵盖了拍卖全程的各个环节,用专业的能力和态度保证了拍卖高效运行。而拍卖信息发布、竞价过程、日常监管又完整地呈现在线上。线上线下服务的有机融合,已被实践证明是最高效的拍卖服务方式。
公拍中心日均接待500人到现场参加拍卖活动,公拍网上日均15000人查询信息、观摩或竞拍,微信平台关注人数达21万。公拍平台每年向社会提供服务超过5000万人次,并且受众都是有意向参与拍卖的专业人士,服务针对性很强。目前,网络竞买人成交额已经接近总成交额的一半,网络成交标的占成交总数的三分之一,更是产生了6.5亿元的全国网络成交最高纪录。
“政府主导”加“市场驱动”,期待公拍平台再有新跨越
根据安排,公共资源拍卖监管委员会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在历时两年完成公共资源拍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制定实施细则,用《目录》的方式明确公共资源进场拍卖项目的范围,将公共资源拍卖纳入法制化轨道。
公拍平台将继续深化自身建设,新一轮网络技术升级已经完成,拍卖方式更丰富,拍卖信息更全面,信息覆盖面更广泛,还将实现与电子政务系统、信用评价系统对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会使得社会各界参与公共资源拍卖更便捷。公拍平台还将线下服务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级。
“把资源配置让位给市场,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谈及未来,出席座谈会的政府各监管单位信心满满,并期待公拍平台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中发挥更大的载体作用,实现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