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联系我们中文|English

大地块出让热的冷思考

发表时间: 2012-10-30     点击率:
    去年至今年上半年,屡屡出现的流拍和底价成交使土地市场以小地块低价格交易为主。经过第二季度以来的逐步转暖,土地市场上供需双方似乎都恢复了一些信心,都在寻找更多的突破。典型表现是地方政府一扫之前推地时的谨慎和压抑,频频推出大面积地块,开发商也给出积极回应。如保利以31.5亿元拿下上海徐汇区百亩土地,再联合万科以32.56亿元获得长沙占地388亩的地块。

  这种现象对于双方来说都是相对理性的。去年开发商在观望市场反应,政府打压态势明显,限购也引起投机需求退潮,真实需求等候更好的购入机会,开发商对未来预期不能有清晰判断。这是主观判断上的迟疑,而客观上能力的不足也非常明显,前几年市场火热时期企业都绷紧资金链努力扩大规模,遇到市场趋冷,资金回笼困难,拿地自然不积极。今年四五月,在降息、降准以及银行调整贷款优惠政策的刺激下,一部分真实需求释放,房地产市场出现一段时间的销售走旺,一些房企调整策略抓住销售窗口期,资金方面明显好转,8月份公布的房企中报显示,41家上市房企的现金超过1500亿元,比年初增加两成。而在严格限购政策下稍微的调整就带来市场的转暖,更是给企业信心,未来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更坏的转向,只会逐步好转。钱袋充实,对未来预期更有信心,自然就敢于出手买地。

  至于地方政府加大推地力度与规模更是当前必然的选择。过去一段时间土地市场冷淡,导致地方政府支出能力锐减,一方面土地出让金大幅度减少,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430亿元,同比减少4342亿元,下降27.5%;另一方面,土地市场的冷淡与低价,以及国家收紧地方融资能力,使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获得建设资金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当土地市场出现一些积极信号,企业拿地恢复了热情之时,地方政府对于市场会持续热多久并无确切把握,但有把握的是,一定有其他地方政府也在趁机多卖地来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就出现了各地都在抓紧出让大地块的做法。

  有人说,地方政府迎合市场,加速推地,出现一些面积大、溢价和总价都较高的地块,不符合当前房地产调控要求稳定市场的政策。这种说法有违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土地需求是一种引致性需求,开发商对土地的需求和购买能力由于市场一时的好转而恢复,自然会对土地有需求,这个时候不加速推地或是限制供应,不出地或少出地,只会加大供求间的不平衡,使市场价格更高。增加市场供应,回收开发商手里的资金用于一些公益支出,减少市场无法投资的资金数量,对于避免市场投机来说总是好事。且当前投入较多土地,也可以避免未来政策作出调整,市场需求恢复时却由于前期出地不够,开发商供应跟不上的局面。

  当前土地市场的波动是各方根据前期市场变动作出的应对,而这些变动又明显受到政策的影响。可以说降两次息,降三次准备金,稍微调整贷款利率优惠,相对于限贷、限购是否放开的政策来说,是属于小的市场影响因素的变化。硬性把部分需求关在市场外的限购政策是最严厉的市场控制措施,这些影响力大的政策何时作出调整,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对于土地市场的影响至关重要。但达摩克利斯之剑何时落下,却无法作出任何判断。各方至少作出了另一些基本判断——除非完全禁止交易或者市场推倒重来,已经很少有更严厉的手段,那么未来应该情况会逐步好转。

  从根本上说,我们的市场还是预期不明确,在一些基本问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各方只好在一点点市场的变动下做足文章,有时虽然显得小题大做,但实质上确属不得不做之举。当务之急,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宏观的房地产市场结构与制度建设来塑造一个稳定的市场形态。涨也好跌也好,都无须有太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