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艺术品拍卖业起步20周年,值此之际,第二届上海拍卖宣传周近期在上海市公共资源拍卖中心正式启动。本次宣传周的主题正是公共资源拍卖中心建设成就和20年来上海文物艺术品拍卖成果展示。
与文物艺术品拍卖同步,上海是我国综合性拍卖最具影响力的城市。2011年,申城率先运用网络同步拍卖等新方式,建设拍卖公共服务平台,营造了更加高效、透明的拍卖环境,成为行业典范。拿上海市公共资源拍卖中心来说,运行半年多来,举行拍卖会270余场,超过21亿元的司法强制执行和海关罚没物资得以有效处置。
不过,虽然从1992年内地首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在沪诞生开始,20年间,以"海派文化"为代表的上海艺术品拍卖逐步走向规范与成熟,为丰富市民投资收藏渠道、活跃文化市场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上海拍卖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拍卖行业协会副会长、艺委会主任承载表示,"2011年上海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为61.2亿元,较2010年的34.2亿元和2009年的16.7亿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可是他同时坦言,2011年整个上海艺术品拍卖业的成交额,还不如北京一家拍卖行一年的成交额。
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艺术品拍卖的总成交额达到514.8亿元,"京强沪弱"已经是艺术品拍卖不争的事实。虽然申城在本世纪初出现过像上海敬华这样曾经在拍卖界叱咤风云的机构,但时过境迁,今天的上海艺术品拍卖,无论是单件拍品的成交额,还是总体的成交额,都远远低于北京,甚至连目前正在兴起的浙江艺术品拍卖市场,也大有追赶之势。
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承载认为,这首先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氛围差异有着很大的关系。北京聚集着大量的企业和资金,因此对于艺术品的需求远远大于上海,加上国外大企业和不少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早已把投资艺术品作为提升企业文化、规避资金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使得北京的艺术品成交额大大领先于其他地方。其次,北京的一些大型集团公司往往拥有拍卖行和艺术品经营公司,政府有关部门在引导文物海外回流,进入国家有关机构收藏方面,常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无疑大大提升了拍卖机构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北京的艺术品拍卖成交大幅提升。
事实上,艺术品拍卖额的高低,也是文化竞争力强弱的一个展现。对此,承载呼吁有关部门能够尽早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使得上海的艺术品拍卖"东山再起",同时也更期待着"上海价格"能够成为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个标杆。
令人欣慰的是,从已经举行的2012年春季艺术品拍卖市场来看,两地的差距正在明显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