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联系我们中文|English

三代中国现代字体大师聚首国拍 共话文化传承

发表时间: 2019-06-20     点击率:

      宋体、黑体、仿宋、楷体,当现代办公室一族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挑选心仪的字体装点文本时,有多少人了解这些汉字字体诞生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道是谁创造了它们。

 

  

徐学成大师在座谈会上发言

  
      6月19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座谈会在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举办。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三代传人齐聚一堂,共叙汉字印刷字体发展历程,共谋汉字文化传承发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坐落于新闸路一条不起眼弄堂内的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里,第一版宋体和黑体正式诞生,新中国的汉字印刷第一次有了系统化、标准化的铅字字库。之后,宋一体和黑一体不断演变。直到今天,公开版权的四大通用汉字字库,宋体、黑体、仿宋、楷体,均是由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的历代字体设计师所创作。
 

  

  戴佩华董事长和徐学成大师交流

  
      92岁的徐学成老先生,就是硕果仅存的上海印研所第一代字体设计师,汉字印刷字体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代代表传承人。

   

      徐老介绍,首先,印刷字体要求有统一的规范和基本要素,必须具备字行端正、大小匀称、笔划规范、清晰易读的条件;第二,规范不等于单一化,单调刻板的字体难以满足读者需要;第三,汉字虽属方块字,可是由于笔划多寡差异很大,在转为印刷字体时,为了维持纵向成列时能左右整齐垂直、横排时能高低齐平成行,在设计与刻制过程中,均须逐字斟酌其在方块中上下左右的合适定位,每个字还有所谓“重心”与“笔划粗细”的调节。除了要逐字考虑,还要兼顾到成行成列式的搭配效果,不让页面的整体墨色出现太大的不协调和缺陷等。

   

      字体好看,设计的过程却很枯燥。上海印研所另一位老法师陈其瑞介绍:首先得打铅笔稿、复制正稿,然后用直线笔画线,再用毛笔勾描点、撇、捺、勾,之后再将空心字填墨,接着描白。拍照缩小样后,还要对字体的结构、大小、粗细、笔形进行修整统一。我们几个人分工做,像流水线工作那样,平均算下来,1个人一天最多能写3-4个字。其中打铅笔稿的工作蛮关键的,从18岁开始,我每天就这样重复画线、勾描这些最基础的工作,一直做到27岁,有了较丰富的经验后,才开始打铅笔稿的。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上,上海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佩华、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副书记顾凯、中国印刷协会柔印分会理事长、原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所长周建宝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胡丹等领导分别就字体设计创新和版权保护及交易等议题发表讲话,参与座谈会的三代传人做了交流发言。
 

  

 三代字体大师和国拍领导团队合影留念

 

      作为向新中国诞辰70周年的献礼,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将联合拍摄“传承中国活字,弘扬汉字文化”微视频,参与爱姆意杯上海品牌微视频大赛,以此纪念三代传人为印刷字体发展所做的贡献,推广弘扬中国汉字文化。